
皇路店鎮位于河南省南陽市鴨河工區,南召、方城、臥龍三縣區交界處,是南召縣南大門。北靠鴨河口水庫和鴨河口火電廠;南臨南陽市中心;東依白河。因當年漢光武帝劉秀路經此地而得名。其名字的由來,據說是這樣的。
古時候,有母子二人,逃荒要飯來到這個地方。這里臨近官道,民風淳樸,母子二人常在這兒落腳。他們先是在村邊的橋洞、秸稈垛頭安身,后來在路邊搭個庵遮蔽風雨。白天出外要飯,晚上住在那兒。雨雪天,討要不便,鄉親們常常端茶送飯接濟他們。母子倆也很知感恩,鄉親們誰有個雜活或忙事,他們主動跑去相助。
初來時,兒子六七歲,常穿發黃的棉襖和棉褲,鞋子上粘滿黃土,再加上他頭發微黃,猛一看,像個大黃鳥,人們便戲稱他為“黃鷺”?!包S鷺”人生地不熟,不便反駁。時間一長,人們就對他“黃鷺” “黃鷺”地喊開了。過了幾年,黃鷺長大了,開始干活掙錢。零零星星,有了些積蓄,就在路邊擺個茶水小吃鋪。生意頗好,幾年下來,積存了一些錢。又過些年,向鄉鄰們借些款,蓋了幾間房子,做起了旅店兼飯店生意。那時,路邊做這種生意的有好幾家,人家都有牌子,什么悅來店,興盛店的。黃鷺與母親商量,要給自己的店起個名字。母親說:“那就請個有學問的人,給咱們的店子起個好名吧?!?/p>
黃鷺說:“店名我想好了。周圍村子,我的名字最為人們熟知,也最有特色,用我的名字作為店名肯定能叫得響?!蹦赣H雖有異議,但拗不過兒子,只好同意了。過了幾天,牌子張掛起來了:“黃鷺店”。呵,名字果是搶眼,當天就吸引許多人前來觀看。大家邊看邊議論,每個人臉上都笑嘻嘻的。
這個店名新奇好記,過往路人和顧客對村子其它物事記得與否不得而知,但肯定記住了“黃鷺店”。自掛了牌子,生意日漸興隆?!包S鷺店”的名號,傳遍了方圓幾十里。
有一年,兩個下江蠻子住在了這里。這兩個人會看地氣。吃罷晚飯,他倆在店鋪后面轉悠。忽地,一個驚叫道:“這兒地氣好旺??!”另一個瞇了瞇眼,端詳了一會,說:“不錯,這兒地氣真好!”到了晚上,他們躺在床上,還在嘀嘀咕咕議論這里的地氣。其中一個說,想把祖上的骨殖埋在這里。黃鷺給客人送茶水,無意中聽到了兩人的議論。心想:旅店后地氣旺,與其讓別人占去,不如自己占下。于是,兩個下江蠻子走后,他把父親的骨殖從荒溝邊取出,趁夜色偷偷埋在了店后,沒起墳頭。
過了一段時間,兩個下江蠻子又來了。他們往店后一轉,發現情況不對:已有人在那里埋了人。他們意識到,肯定是那天的議論,被人聽到了。他們找到黃鷺,打聽是誰在店后埋了人?!拔覀兪强吹貧獾?,發現房后的地氣不一般,不知誰在那里埋了人,占住了地氣?!彼麄兤渲幸粋€邊說,邊拿眼光掃視黃鷺,“其實,好地氣不是誰想占就能占的。沒有德行,暫時占住了,它還會跑的。我們會看地氣,也會趕地氣。你肯定知道是誰把先人的骨殖埋在了那里,你說一下,我們看他有沒有這個福分?!秉S鷺看隱瞞無益,就照實說了。兩個下江蠻子無奈,只好表示祝賀。黃鷺設酒菜招待二人,感謝他們給自己找到了好地氣。
黃鷺待人熱情,飯菜味美量足,床鋪干凈整潔,店里終日顧客盈門。原先雇兩個小伙計,人手還能湊乎,現在人手明顯不足了。一天,兩個下江蠻子又來了。與以往不同,這次有兩個年輕女子隨行。見了黃鷺,他們說,這兩個女子是他們的表妹,家境貧寒,無以為生,想在店里找份活干,維持生活。至于工錢,給多給少無所謂。黃鷺說:“店里正缺人手,不過,讓兩個花朵樣的姑娘干粗活,真是太委屈了?!眱扇苏f:“老板過謙了,不必客氣,望多關照?!?/p>
于是,兩個姑娘便在這里安頓了下來。
兩個姑娘風流嫵媚,干活勤快,嘴巴又甜,沒多久,就贏得了黃鷺的歡心。店里的事務安排完畢,黃鷺有事沒事總愛湊到姑娘身邊,或三言或兩語地搭訕幾句。逢上節日,備上幾個菜,請兩個姑娘飲上幾杯。酒酣耳熱之時,拉拉姑娘的手,說幾句曖昧的話。兩個姑娘雖是心知肚明,但既不正色以拒,也不隨便順從,這更使黃鷺如癡如狂。過不多久,半推半就中,兩個姑娘便與黃鷺成就了好事。
過些時日,姑娘們快出身兒了,兩個下江蠻子又來了。他們對黃鷺說,兩個姑娘家里有急事,需回去幾天。黃鷺盡管心中不舍,但又不能不允。好酒好菜招待一番,然后重金送他們啟程。兩個姑娘走后,再無音信。
自兩個姑娘離去,黃鷺的生意日漸衰落。其間曾讓人招聘女工,但人們一打聽黃鷺以往的作為,便取消了應聘的念頭。
后來,據傳聞,原先在店里做工的兩個女的,是兩個下江蠻子的小婆。她們到家生下的孩子,長大后,一個考中了舉人,一個考中了進士。而黃鷺妻子生下的孩子卻表現平平,依然做旅店生意。
一天,黃鷺的兒子覺得旅店的招牌用父親的綽號不妥,就請來當地的秀才,讓他起個上好的名字。秀才眉頭皺了幾皺后,舒展開了:“當年,漢光武皇帝從洛陽衣錦還鄉,走的就是店前的這條官大路。何不起名為‘皇路店’?既典雅大氣,又暗合舊店名?!?/p>
秀才跟黃鷺的兒子一說,年輕人高興得一蹦多高:“不愧是老學究,名字起得真絕!”于是,請高手精心制作一副嶄新招牌,懸掛了起來。
自此,“皇路店”取代“黃鷺店”,在社會上傳播開了。地以名物而傳,漸漸地,整個村鎮的名字也變為“皇路店”了。